在扫码支付已经普及的今天,很多人以为信用卡已经非常安全了。但最近,浦发银行的一批信用卡用户却发现,自己没动过卡,境外却被盗刷了,甚至有用户只剩几百元额度,最后却被刷走了上万元。这到底是怎么回事?信用卡还能放心用吗?
一张卡没离身,怎么就被刷了?
这次出问题的是浦发的万事达“无价世界卡”。不少用户发现自己从没用过这张卡,卡也在身边,但却被“隔空”盗刷了。浦发方面已启动风险防控机制,并为部分用户提供了积分补偿、返现等措施。
问题的关键在于:这种盗刷完全不需要实体卡,只要掌握卡号、有效期和CVV码,就能完成支付。尤其在境外,很多交易场景根本不需要输入密码,这让盗刷变得非常容易。
CVV码是印在卡背的一组验证码,与卡号、有效期一起构成“无卡交易”的核心验证信息。黑产获取这些信息的方式很多,最常见的是电商网站或支付平台的数据泄露,也有利用钓鱼网站、伪冒短信或设备录录卡片信息的方式。一整套卡信息在暗网上售价只需几美元。
展开剩余76%更隐蔽的是,盗刷分子往往不会立刻用这些信息,而是将它们绑定进具备NFC功能的手机,再等几个月集中盗刷,避开银行的风控系统,这就是典型的“无卡支付”盗刷。
明明只剩几百,为啥能刷走上万?
让人更困惑的是,有用户信用卡额度只剩几百元,却被盗刷了几万元。这是怎么做到的?
这和“离线交易”机制有关。在很多境外交易中,商户并不实时连接银行系统确认额度,而是“先交易、后清算”,有时清算甚至延迟30天。银行系统来不及更新可用额度,就会被连续刷爆。
国内银行普遍采用“T+1”更新逻辑,也就是第二天才更新额度,这种延迟让盗刷者有了可乘之机。
此外,为了提升境外消费体验,一些银行会在境外自动上调临时额度至原额度的3到5倍,这种“贴心”设计,在盗刷场景下反而成了“杠杆空间”。
遭遇盗刷,银行必须赔吗?
一旦发生盗刷,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找银行赔。但责任划分在法律上其实很讲究。根据最高法2021年出台的司法解释,银行是主要举证方。
如果银行没识别伪卡交易,也没拦截异常消费,就要承担主要赔偿责任。而如果用户存在信息泄露、挂失不及时等问题,也得承担部分损失。
司法实践中,多数案件银行需承担七成以上责任。比如北方某地法院曾判定,一位卡被境外盗刷2000元的用户,由于第一时间挂失报警,银行承担全部赔偿。
不过跨境维权远不如国内方便。国际卡组织要求用户必须按时提交交易凭证、沟通记录等材料,银行才能申请退款。维权的关键是“时间优先、证据为王”。
法院通常认为消费者是弱势一方,银行应先赔,再与其他相关方内部追责。但如果持卡人自己保管不当,也可能被判承担部分责任。
磁条卡不换芯片卡,就是拿钱包“裸奔”
这次事件还有一个重要背景:出问题的多是磁条卡。这种老式卡片在安全性上远不如芯片卡,数据容易被复制,是盗刷的“重灾区”。
中国虽然已基本完成芯片卡替换,但在国外,磁条卡依然大量使用。只要手上还拿着磁条卡,境外消费就存在风险。
目前,万事达已在中国推出支持EMV芯片的新卡,兼容银联标准与国际支付系统,还附带更多权益。卡组织也在通过限制活动范围等措施,推动用户主动更换芯片卡。
对于普通持卡人来说,更换芯片卡不仅能提升安全性,还能享受更多服务;而对银行和卡组织来说,淘汰磁条卡已势在必行。
结语:
“隔空盗刷”并不是高科技犯罪,而是黑产利用传统系统漏洞的结果。离线交易、磁条卡、风控延迟……这些老问题,一旦叠加,就成了黑产的提款机。
普通用户只需记住三点:
尽快换芯片卡 不随意泄露卡片信息 出现异常及时挂失报警而银行和卡组织,也该加快技术升级,别让用户的钱包再被“隔空”掏空了。
发布于:甘肃省长宏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